这是上市公司太和水IPO前后的利润变化,前脚刚过IPO,后脚立刻翻脸,非常贴切地诠释了中国那句俗话,“翻脸比翻书还快”。
太和水上市于2021年2月,IPO前的2016-2020年,净利润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,2020年达到了1.6亿的历史高点。
这种势头让大家都对IPO后的太和水充满了期待,在IPO答谢会上,太和水实控人何文辉也拍着胸脯表示,还将继续创新高。
然而,谁都没想到,IPO就是太和水翻脸的开始。
2021年利润立刻骤减至9000万,2022年亏损1.6亿,2023年亏损2.8亿,2024年预计亏损3.3亿,上市4年,一年不如一年。
太和水股价的走势也几乎和业绩同步,一年比一年低。
经验告诉我们,这种“前脚IPO、后脚翻脸”的剧情是“上市卖公司”的标配,2024年初就有媒体预测,离实控人何文辉离场之日不远了。
如今,果然应验了。
近日,太和水发布公告,实控人何文辉拟协议转让12%的股权套现4亿,同时委托剩余股权的部分表决权,让出了实控人之位。
实控人股权锁定期为3年,从时间上来看,其实何文辉2024年2月之后就已经可以卖了,为何又多等了一年呢。
有股民算了一账,上市4年,亏了3年,合计亏损约7.7亿,这个金额与太和水IPO所获的8亿融资基本相当。
也就是说,上一年不走是因为融资还没花完,而现在融资亏光了,何文辉当然就火速逃离了。
太和水主营水环境生态建设,众所周知,这是一个高度依赖政策的行业,而复盘太和水的过往,也确实是在中国大力投资环境治污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。
何文辉出生于1971年,本是江西临川人,1988年考入上海海洋大学之后,正赶上推行身分证,就落户在了上海杨浦区。
这之后,何文辉也确实就成了上海人,本科毕业后继续考了海洋大学的研究生,1995年研究生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了。
大学里的老师要想提职称,不能只教书,还得搞科研,何文辉学的是水产养殖,却没有随大流去研究增产技术,而是挑了一个相对冷门的研究领域,如何减少水产的化学污染。
众所周知,水产养殖都是用饲料,饲料扔到水里,鱼没法全部吃掉,多余的就残留在了水中,形成营养富余,久而久之就打乱了其中的生态平衡。
同时,给鱼治病、防疫都是直接往水里撒化学药剂,不但污染了水资源,还可能会破坏水域周边的土壤环境。
中国一向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,有污染就要治理,而何文辉研究的就是如何修复水产养殖造成的生态破坏,完美契合我国的环保政策。
(领导调研考察)
符合政策的研究项目自然就更容易得到专项资金,何文辉也很快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,在校内一路从讲师干成了教授,在校外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专家。
而在同样的时间里,下海的契机也正在形成。
本世纪初进入WTO之后,中国的经济开始高速发展,城镇化的加速、工业化的深入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。
国家对我国七大水系进行检测后发现,60%的断面水质在IV类以下。
断面水质分为五类,大概按照优良中差的顺序排列,IV类相当于及格,以下就属于不合格,这意味着,60%以上的水质都被污染了。
经济要搞,但环保也不能荒废,于是2002年,《水法》完成修订,针对水资源的保护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。
然后2005年,国家又出台了《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》,把环保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。
同时,针对性的水生态治理项目也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始试点,何文辉作为行业专家,当然就要献言献策,甚至亲自加入到项目中去。
2005年,上海世博园后滩的湿地修复项目、北京温榆河治理项目等,何文辉都有参与,也正是在参与过程中发现了商业的机会。
(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公园)
彼时试点项目的合作模式是专家团队出设计和方案,工程公司进行项目实施,而项目实施过程中,专家团队还要现场指导,付出并不少。
但到最后项目结算的时候,钱都被工程公司赚走了,作为专家团队也就能得到一点劳务费,或者专项奖励。
付出和收获的不平衡让何文辉决定自己成立项目团队,于是,太和水公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。
同时期我国针对环境治理的投资正逐年加大,2006年才2000亿,2010年就飙升到了8000亿,2014年逼近10000亿。
大学教授的特殊身份自然为何文辉的初创公司揽项目提供了便利,太和水的业务规模也就一路发展壮大,到2014年已突破一个亿。
水生态项目非常分散,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壁垒,能做到上亿规模的公司就已经不小了,而2018年,何文辉又迎来一个更大的机遇。
环保三年攻坚战计划出台,2018-2020年投资额进一步加大,何文辉的太和水也在这三年中把营收规模翻了一番,从2.7亿扩张到5.5亿。
也正是这三年计划的助力,把太和水一路推进了A股,2021年2月环保三年计划完美收官的时候,何文辉正在上交所敲钟。
不过,这种短期的资源集中投放也留下了后遗症,三年期间涌现出了大批的水环境治理企业,造成行业资源严重过剩。
僧多了,粥就少了,太和水的营收自2021年起就开始骤降,如今已经回到了2016年的规模水平。
同时为了抢粥,价格战也就在所难免,太和水毛利率2023年甚至降到了个位数,亏损也就理所当然了。
当然,何文辉也并非立刻就缴械投降了,也尝试过转型自救。
2022年,太和水收购了黑龙江海赫饮品,为了宣传,2023年还曾宣布向太和水全体登记股东免费赠送资产的高级苏打水。
不过,战绩很惨,花了大几千万做宣传,2023年只卖了1600多万,2024上半年也只卖了1000万,很显然,卖水至少短期内是撑不起太和水的。
如今随着2024年报披露的时间临近,太和水因营收不足3亿且利润为负,很快即将戴上*ST的帽子。
对于太和水来说,有些帽子,戴上之后就很难摘下来了,太和水迫切需要新的故事。
而对于何文辉来说,努力过了,融资也亏光了,趁着还能卖得起价,自然是走为上计,于是,何文辉火速逃离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何文辉连逃都逃得让人羡慕,29.15元/股的交易价,比太和水停牌前的收盘价9.75元溢价了近200%。
这个惊人的交易价背后的底层逻辑值得品味。
Copyright © 2008-2020 【新宝配资】深圳海商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-1 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